每年公历的八月七日或八日是农历廿四节气中的“立秋”。立秋节过后,也就意味着天气开始逐渐进入秋季了。这是一年四季中一个很重要的气候转换时节,它预示着几个月的炎热酷暑天气将逐渐过去,而进入凉爽的秋天,“一场秋雨一场凉、一阵秋风一层霜”就是人们对秋季季节转换过渡的精辟概括。
在我们豫西南唐河一带农村,还流传着“立罢秋,万事休”、“立了秋,挂锄钩”、“立秋三天遍地红”等很多与立秋有关的农时谚语。以前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时,每到秋季经常听到老农民们有这样的说法。对于前两句容易理解,意思就是指在农事方面,“立秋”以后庄稼都逐步进入了成熟的的阶段,不能再播种任何农作物了,地也不需再锄了,但对于立秋之后的“遍地红”一直不懈其意,不知道究竟“红”的是啥?况且还得三天。后来经寻访老农,才知道所谓的“遍地红”指的是高粱。
高粱,我们这里也叫“桃秫”,杆高、穗簇,成熟后穗呈红色。那时的高粱大都是春季播种的,立秋前后就会成熟而泛红,故有“立秋三天遍地红”之说,三天只是不过个说法而已,并非绝对的时间界限。听老人们说,在旧社会我们这里高粱种植面积很大,即使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小的时候,每个生产队还都种有很大面积的高粱,到了快成熟的季节,硕大的高粱穗在秋风的吹动下,把高粱杆压得弯弯的随风摇摆,远远望去真是一片红彤彤的,在其他绿色作物的映衬下非常醒目,很是好看。
高粱由于杆高穗重,其根系生长很发达,农民们为了收获后便于犁地,就需要把高粱杆和根全部砍去,因此我们这里收获高粱叫作“砍桃黍”。这是一项很累人的农活,一般都有棒劳力们来干。他们在砍桃黍时,用左手抓住两至三棵高粱,右手拿持短把挖镢,一撅头下来就把整棵高粱连根刨掉,磕去根上带的土坷垃,一排排平放在地里,然后再有妇女们或岁数较大的男劳力用“删刀”把高粱穗切下来,运到场里集中晒干脱粒。高粱杆就放地里晾晒,待晒干后打捆运走堆垛,到秋收以后,生产队的场边处都垛有几个大“桃杆攢”。
高粱面不大好吃,蒸的馍吃着涩得很,产量又低,为什么以前农村种植那么多呢?这是和那时经济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条件相联系的。以前缺少肥料,高粱不太耐肥,且抗旱耐劳,一般地力就可生长,这是其一;其二是,高粱对于当时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来说,浑身都有用处。果实除了可以供人们食用外,还是酿酒的最好原料,高粱壳可以做醋。高粱叶子是农户蒸馍必不可少的铺箅材料,那时每到高粱即将成熟时,各户人家都要去刷桃杆叶。我十几岁的时候,每年都要跟着大人们干这类活,炎热的午后,钻在丈把高的高粱地里,拣完整干净的叶片一个一个的刷下来,扎成把夹在胳老肢下,往往热得汗流浃背,身上、胳膊上还挂很多的红布鳞,胡燥得很,遇到汗水兹啦着疼。回家后,再把刷回来的散叶捋成小把扎好,晒干捆挂起来,就够一年蒸馍用了。
脱粒后的高粱穗是扎刷子的好材料,农户人家的厨房、磨坊都要用。还有一种穗子比较松散的高粱叫“饭桃黍”,梃子很长,穗茅也很长。梃子可以做锅拍子,蒸馍用的锅盖等,每家每户都有几个大小不等、用高粱梃子做的拍子,春节年三十包饺子、刚掀出锅的蒸馍都放在上面。现在不管城镇、农村还都在用着。这种长茅的高粱穗,可以扎扫帚,是农户必不可少的家什。
扫帚
用处最大的是高粱杆了,那时候农村住房都是草房和小瓦屋,高粱杆(俗称桃杆)是盖房子做衬里子的好材料。冈柴和麻杆做衬里虽好,但大部分人家是买不起的。除此之外,高粱杆还可以织箔、烧锅做饭,篾子可以编席、编凉帽等,有些手头巧的人会找些红桃杆刮成红色篾子,编织成呈红格花纹状的图案凉席。鉴于高粱对农家有这么多的用途,种植量自然也就会大了。还有一种叫“甜到梢”的高粱,杆子长高以后吃着很甜,虽然没有甘蔗甜,但在那个水果奇缺的年代里,能偷着弄根甜高粱杆吃吃,也是只能是一种奢望。
文革期间,上级要求大搞科学种田,县里从外地(据说是东北地区)引进一种高产的杂交高粱,穗大、棵矮,农民们俗称“三尺三”。为配合宣传,国家还专门拍摄了一部介绍种植技术和做高粱米饭的电影纪录片,到各大队放映。因这种高粱米饭粗糙,不好吃,高粱杆又矮,除了能烧锅外,没多大用途,气候上也不太适合我们这里种植,最终还是没能推广开来。
小时候喜欢用它来做“眼镜” —— 现在的小孩很少戴这样的眼镜了。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席梦思代替了小木床,用不上铺桃杆箔了,各种精致的竹席代替了高粱杆篾子席,楼房取代了草屋瓦房,高粱杆以前的用途在现在新的生活条件下已失去了它过去的利用价值,农村现在已很少种植,立秋后也见不到“遍地红”了,这个流传了不知多少代的谚语也就逐步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桃秫面,上了年纪的人都有记忆
不过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就是在城市的各个卖馍摊上,那些加入高粱面的杂面膜和花卷馍还是很俏销的,由此可以看出,高粱这种曾经的大宗农作物并没有在人们生活的视野中彻底消逝。
桃秫面馍,过去都吃的够够的,现在成了健康食品
现在种的很少了,乡下还有一些,用处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了,蒸馍不用,盖房不用,做酒不用,只剩下高粱面和扎刷子笤帚了。
本文作者:文笔峰下
from: http://www.t0377.com/thread-24312-1.html |